欢迎访问佳味添成官方网站!

专家热线

135-1818-2323
028-81811109
当前位置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一部专为饮料行业定制的添加剂“百科全书”《食品添加剂手册(饮料类)》核心章节亮点解析

来源:未知 浏览: 发布日期:2025-11-24 10:29【

《食品添加剂手册(饮料类)》不仅是荣获重磅奖项的权威工具书,更以宏大而精专的内容体系,成为饮料行业研发人员手中的“百科全书”。从法规合规到技术创新,从单一添加剂应用到复配方案设计,八大核心章节层层递进,为饮料添加剂的精准使用提供全方位指导,以下为您揭秘各章节的独特亮点:
 
 
第一章:食品添加剂法规与标准体系通解——合规研发的“交通规则”
 
合规是饮料产品上市的首要前提,本章便是研发工作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内容详细解读中国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、标准(如GB 2760)、使用原则和安全性评价。无论是新手研发还是资深从业者,都能通过本章快速掌握添加剂使用的“边界”,确保产品在合规的基础上开展创新,避免因法规不清导致的研发返工与市场风险。
 
第二章:饮料用甜味剂的应用科学与技艺——减糖时代的“甜蜜方案”
 
在健康减糖成为趋势的当下,甜味剂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产品口感与市场接受度。本章深入剖析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、甜菊糖苷等高效甜味剂,以及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的特性、甜味曲线、优缺点及复配协同效应。针对不同减糖需求(如50%减糖、零糖),提供经过实践验证的最佳应用策略,帮助研发人员在保证甜味体验的同时,实现健康减糖目标。
 
第三章:饮料用着色剂的调色密码——视觉吸引力的“塑造指南”
 
色泽是消费者对饮料的第一印象,本章系统介绍天然色素(如焦糖色、胭脂虫红、栀子黄)和合成色素的稳定性、着色力、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。通过对比不同色素在不同饮料体系中的表现,指导研发人员根据产品定位(如天然健康、时尚潮流)调出吸引眼球的理想色泽,让产品在货架上脱颖而出。
 
第四章:饮料用防腐剂与抗氧化剂的稳定之道——延长货架期的“保鲜密钥”
 
货架期是饮料产品流通与销售的关键指标,本章针对不同酸碱度、质构的饮料,详解山梨酸钾、苯甲酸钠等防腐剂以及VC、异抗坏血酸钠等抗氧化剂的应用方案。无论是酸性果汁还是中性蛋白饮料,都能找到适配的防腐抗氧化组合,有效抑制微生物滋生与成分氧化,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保持最佳品质。
 
第五章:饮料用乳化剂、稳定剂与增稠剂的质构魔法——顺滑口感的“打造核心”
 
口感与稳定性是饮料的“生命线”,本章作为核心章节,聚焦CMC、黄原胶、果胶、卡拉胶等亲水胶体在蛋白饮料、果汁、茶饮料中的复配应用技巧。针对生产中常见的沉淀分层、口感粗糙等问题,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,帮助研发人员打造出顺滑细腻、状态稳定的优质饮料产品。
 
第六章:香精香料的风味艺术——独特口感的“灵魂塑造”
 
风味是饮料征服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,本章阐述香精的分类、选择原则、添加时机,更深入讲解如何通过头香、体香、底香的搭配,塑造层次丰富、留香持久的独特风味。无论是复刻经典口味还是创新风味组合,本章都能为研发人员提供风味设计的“艺术思路”。
 
第七章:酸度调节剂与其他功能添加剂——产品品质的“细节优化”
 
除了核心添加剂,细节优化同样重要。本章讲解柠檬酸、乳酸、磷酸等酸度调节剂如何调节酸味、协同风味,同时涵盖乳化盐、营养强化剂等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。通过这些“细节添加剂”的精准使用,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风味协调性与功能价值。
 
第八章:饮料产品中添加剂的复配技术与创新案例——研发实践的“灵感宝库”
 
本章是全书的精华所在,将理论知识与实战应用完美结合。通过无糖茶饮、中性植物蛋白饮料、果汁奶等具体产品案例,演示如何将多种添加剂科学复配,实现风味、口感、稳定性的完美平衡。这些真实案例不仅提供了可参考的配方思路,更能极大启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,助力打造市场认可的爆款产品。
 
主编简介
 
1. 卢晓黎教授——夯实科学理论的基石
 
 
 
• 权威身份: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原副院长,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。卢教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权威,长期致力于食品加工新技术、资源利用等前沿研究。
 
 
 
• 核心贡献:在本书中,卢晓黎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,确保了手册内容的科学严谨性。他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、安全标准、法规依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,为全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石,引导读者从原理层面真正理解“为什么用”。
 
 
 
2. 李洲教授级高工——打通应用实践的脉络
 
 
 
• 权威身份:成都市佳味添成饮料科技研究所创始人,拥有超过30年饮料配方研发经验的行业领军人物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。
 
 
 
• 核心贡献:李洲先生将其三十余年服务上千家企业的实战经验倾注于此。手册中充满了针对饮料具体品类的应用方案、复配技巧、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成本控制要点。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手册的实用性,直接指导读者“如何用好”,避免踩坑,快速实现产品创新。
 
两位主编的优势互补,使得这本手册成功打破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壁垒。它既不是高深难懂的学术论文,也不是零散的经验之谈,而是一部系统化、标准化、场景化的权威指南,真正实现了“顶天立地”。